趣话高淳的桥——漆桥、襟湖桥

0
4307

高淳县内湖河众多,水网如织,除了舟楫之外,桥便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。来高淳旅游,不可去不看看高淳的桥。
高淳古桥梁遍布城乡各地,由于历史变迁,经历了平填山河、隔田成方、交通改道、城镇建设,由此被改造或拆除的桥不下百余座,县内至今仍保留了30多座古代 桥梁。这些桥梁,有市级文保单位的石筑明代七拱襟湖桥,县级文保单位石筑江夏桥、沛桥以及漆桥、秀东桥、凤凰桥等。
桥文化桥在现实生活中不单纯起便捷交通、点缀山河的作用,在民俗文化与风水学中,因“水”主“财”,建桥造阁意在让上游流下来的地气龙脉止于一方。如我县的襟湖 桥,选址于固城湖西、官溪河颈,有似“衣襟”之处,故有建桥“锁三江财源”之说。桥在民俗文化中是链接现世与彼世的象征。因此,农历二月初二民间又是“敬 桥节”,敬桥神。造桥于上首设“桥头”。平时焚香做斋、逢桥过渡,须对桥公桥婆敬香略施纸钱烧化,祈求桥神护佑。民间将桥喻作出生、育儿,人生积善作恶, 生死解厄,度过“桥”之难关的两义性。通过桥还关联到历史与建筑学、宗教学、地理学等学课。桥之奇闻异趣,尤为广泛。
古代建桥时,民间将造桥视为行善积德之事,俗话说:“修桥筑路益后代”,凡涉桥梁搭建,人们乐于节俭施舍。但在建桥基打桩时,有石匠叫魂“顶桥脚”之说, 忌讳石匠呼他人姓名。凡遇到叫人姓名,有一套抵御工匠的歌谣:“石匠、和尚,造桥有地方,尔叫我不应,造桥我不近,早早归家去,你叫自身当。”其实,工匠 在造桥过程,利用“叫魂”说法,力图祛除人们围观现场,有碍施工,排除不安全因素外,实际上造桥“叫魂”是唯心之说,不会有任何魔力效应。
高淳的古桥古桥不仅是一座建筑,更是一种文化的存在,每座桥几乎都有一段传说。例如顾陇“马步桥”,它涉及明嘉靖年间高淳人士当时任兵部尚书齐泰的一段史话而故名。 齐泰在明建文帝朱允炆身边辅佐。明惠帝朱允炆用齐泰、黄子澄策“削蕃”,于建文元年(1399)引起燕王朱棣,以讨齐黄为名起兵。建文四年夏,燕兵渡江破 京师(今南京),齐泰骑一白马,自南京沿驿道奔向南方闽广搬救兵,骑至距南京城约220多里处(今高淳顾陇张家南段),遇一沟渠,其上用横木搭桥,马到桥 中间时,这座木构筑桥因年久而腐朽,人马负荷较重,突然木断桥塌,致使马腿拆断,齐泰无奈,只和弃马改为步行。不久,朱棣的追兵从后面赶到,齐泰被捕而遭 满门抄斩。日后,地方称此桥为“马步桥”,代代相传至今。

复建后的漆桥

漆桥漆桥,位漆桥镇老街南,横跨漆桥河上,现镇以桥名。该桥据《民国高淳县志》所载:汉丞相平当值“孝平之季”知有王莽之乱而转徙平陵(今溧阳),溧阳(今溧 水,当时含高淳全境)游山之麓,汉丞相平当居住滨河,于其涉水地构木为桥,并施以丹漆,为后来漆桥之所由来。明代时,有孔氏者将漆桥改为石桥,清代又重新 筑成三孔石桥,长14米,宽4米左右。桥东之侧,有高1.5米的汉平丞相石像,惜“文革”时被毁。漆桥街面,汉平丞相居住址,地方现称“平家地”。翔凤桥,横架凤山翔凤岗之山河上。据传,明代曾有一著名的风水先生与本县县令是好友,一次二人喝酒时,县令请先生为其看一风水宝地,好让儿子日久有发迹。 风水先生告诉县令,高淳石臼湖南岸的凤凰山地是一宝地,为使宝地更为理想,需畅通水路,方可活络财源。依风水先生的指点,县令指使人们在凤凰山边开凿了一 条山河,并在河上造了一座桥,取名翔凤桥。传说在桥成庆贺之日,见天空中出现五彩祥云,然后一近似于凤凰的彩云翱翔于天空,由东朝西飘,稍停今长风岗地, 又飞往东南停歇于今停翅岗村,第三次又飞到了石臼湖边的黄狮山(后改“凤栖山”)而停。自天空凤形云奇迹的出现,地方认为是好兆头,停顿之地,依凤凰形云 所飘线路而故名。今翔凤桥虽历尽沧桑多变,但民间传说犹存。
高淳的桥不少,其中较有名气的桥还有以下几座。


襟湖桥襟湖桥,襟湖桥是我县跨度最长的桥,它横架官溪河上,明隆庆六年改木桥为七孔石拱桥。该桥全长77.7米,净跨56.5米,宽7.3、标高14.1米,中 孔宽9.7米,次孔宽8米,中、次孔采用纵联法叠砌,三、四孔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造。桥基上游设“分水尖”。桥南原建楼阁一座与桥身配衬,名之“聚星 阁”。现桥因标高有碍航运泄洪,于1993年改建成五孔人行桥,改中间三孔为一拱,高达16米。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凤凰桥凤凰桥,位于淳溪镇西高阳公路侧八字沟上,桥用青石构筑,东西走向,单拱,横跨4.7米,拱高3.1米,上置护拦石,顶宽3.5米。桥的造型技术用取中用 一道拱券,7个拱板,桥底各用一道横石,逢间用6个锁石,拱顶采用一道扩拱石,横向排列10道,底中,各铺三道横石,拱形由底向上逐步取小,今保护尚好。
江夏桥,位于今古柏镇戴家城村西,横跨藕丝河上流的带水之上,旧为溧水与高淳间的交通要道。该桥始建于明历初年,原为木桥,后更木以石加栏。万历三十二年 (1640)由黄秉石重建。为纪念湖北江夏黄氏族祖,名之“江夏桥”。清三次修建,改为三拱石桥。全长44米,宽4.7米。桥拱用长方形石块纵向平砌,拱 底标高10米左右。桥身两侧加筑护栏和望柱。今古貌犹存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沛桥,位于县东南16公里的东坝镇沛溪河上,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(1666),民国六年(1917)重建。为三拱石桥。全长42米高6-8米,面宽 4.25米,两侧设护栏,望柱。桥上首石筑门楼式桥头。以往沛桥是连接固城到东坝的陆路主要交通要道。桥中间护栏上镶嵌石碑一通,上书“沛桥”二字,为清 末本县廪贡生童铭新所书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东门桥东门桥,又称“万寿桥”。位高淳县城今淳溪老街东,横架于小河之上。当时由陆地进入高淳的一主要通道。该桥志载:始建于明弘治九年(1496),万历九年 和民国五年作了重新维修。桥为青石构筑,单孔,两侧有护栏,全长14.6米,桥面宽6米,高约3米。桥拱券顶,全用长方形条石纵向排列,间夹一扁层发券, 桥面两侧铺栿石一层。紧贴桥身下游之南,近街一段地下,石筑城市排污水泄口,流水口留有石凿凹槽,为控讯期洪水倒灌居民生活、住宅区而设的闸板槽。此一排 控地下水设施,说明500多年前的城市排水规划与造桥时一同作了周密性安排。

(据《民国高淳县志》所载,县内有各类桥梁130余座,目前仍保留了部分古桥。现可 供拍摄的石拱桥有:襟湖桥、江夏桥、沛桥、县城东门桥、王村西、凤凰桥、秀山村南秀东桥、定埠桥、漆桥、漕塘街老街、古代石板小桥、东坝沿濮家与中村交界 处的桥头等)